《比較是喜樂的竊賊》
【治療師日誌: 鄧智珊 Canna Tang 】
稍早前看到一篇文章,文中將兩位公眾人物的坎坷身世作比對,想帶出二人出身同樣艱苦,但只有其中一人能發奮圖強。用的大概是一種「呢個世界唔係淨係得你一個人慘,你睇吓人哋?仲慘過你啦,咪又係咁生活?」的論調,大意是要批評現身陷困境的那人不知自愛、自暴自棄。
社會大眾慣常以比較角度衡量事情甚或人的價值,這實在無可厚非。但我的工作給我最寶貴的學習,是叫我明白每個人的成長和經歷都有著難以用三言兩語表達或理解的複雜性。我們不應該亦不可能單憑外間得知的薄弱資訊去批判、評價或(自以為)認識一個人。那怕你見到一個人成長多「順利」、家庭多「美滿」、外表多「開朗」,你卻看不見他經歷過的多少難堪、沮喪或有著多少傷疤。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獨特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著自己的傷痛,都有自己的課題要處理,我們不奢求社會體諒或治癒傷痛,只求大家不要在別人的傷口灑鹽也就功德無量了。
更重要的是,外人對你作片面的比較或評論已夠讓人難受,最可怕的是連我們自己都陷入了愛與人比較的漩渦。別人學歷比我高,屋比我大,薪金比我多,車比我貴,朋友比我多,Like又比我多,工作能力比我高。在這無盡的人生標準和比較下,你會發覺你總找到別人比你優勝的地方。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4年提出「社會比較理論」,指出每個個體都會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比較如果使用得宜,的確可增加我們對自己的能力的了解及提升安全感。不過,當我們過份依賴比較提供的單一資訊所構成的自我價值,便常會感到自己遜色於他人,影響自信心及自我價值感,分分鐘更影響你和被你比較者的關係。其實,別人的能力和成就統統都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東西
,學會放下與人之間的比較,肯定每個人存在的獨特而無可取代的價值,我們才可活更自在、更自信。
Comparison is the thief of joy.
比較是喜樂的竊賊。
——Theodore Roosevelt 前美國總統羅斯福
Comentários